出局球隊該看東西決學學主控手如何降失誤&為防守賠犯規值得

(原文發表於5月21日,作者為ESPN網站的Zach Kram,文章內容不代表譯者觀點)
當NBA的季後賽戰場僅剩4支球隊時,其他26支隊伍將注意力轉向別處也情有可原。畢竟他們已無緣本賽季的總冠軍,而聯盟日程表上還有太多值得關注的事項:選秀大會、自由球員市場和管理層招聘季。
但觀看分區決賽仍能有所收獲,從雷霆、森林狼、尼克斯和步行者這四支球隊身上汲取經驗。NBA向來是注重效仿的聯盟,無論是場上戰術還是更宏觀的陣容構建,分區決賽的4支球隊都提供了大量值得複製的策略。以下是26支出局球隊應該觀看分區決賽的7個理由,以及他們能從這些球隊身上獲得的經驗啟示。
第一課:高使用率後衛如何避免失誤?
可能受益球隊:活塞、老鷹、公牛、開拓者、爵士
本賽季助攻率聯盟前30的球員中,雷霆的亞曆山大失誤率最低,步行者的哈利伯頓位列第二,尼克斯的布倫森排名第三,這三位控衛帶領球隊闖入分區決賽絕非巧合。低失誤球員的價值常被低估,因為人們很難注意到那些本可能發生、卻被更謹慎的控衛避免的潛在失誤。失誤具有雙重殺傷力:既浪費己方得分機會,又送給對手輕鬆得分的良機。根據PBP Stats網站的數據分析,本賽季聯盟各支球隊通過搶斷場均能得到1.32分,而球隊的每回合平均得分僅為1.15分。
以活塞首輪對陣尼克斯的係列賽為例。首次征戰季後賽的全明星球員康寧漢姆六場係列賽場均送出8.7次助攻,布倫森則為8.2次。但康寧漢姆的失誤數是布倫森的兩倍,相當於每場讓球隊“損失”3-4分。考慮到尼克斯最後三場勝利的總淨勝分僅6分,控衛的護球能力差距可謂決定勝負的關鍵。
本賽季場均失誤數前二的康寧漢姆和特雷-楊,若觀察亞曆山大、哈利伯頓和布倫森在分區決賽中如何破解防守並避免致命失誤,必將獲益良多。這些比賽錄像對公牛的吉迪、開拓者的斯庫特-亨德森和爵士的科利爾等潛力新秀控衛同樣珍貴,他們本賽季的失誤率均達到亞曆山大的兩倍以上。
第二課:可靠的輪換深度有多重要?
可能受益球隊:掘金、湖人、太陽、雄鹿
眾所周知,季後賽輪換會縮減,球星上場時間增加。常規賽期間,76人後衛馬克西以場均37.7分鍾領跑聯盟,而今年季後賽已有20名球員超過這一時長。
但今年季後賽揭示了一個重要經驗:陣容深度依然關鍵。步行者季後賽經常安排11名球員的上場時間超過兩位數;雷霆在對陣掘金的搶七戰前一直保持10人輪換,最後才縮減至8人;森林狼雖然通常采用8人輪換,但他們的三名常規替補——納茲-裏德、迪文岑佐和亞曆山大-沃克都具備首發級別貢獻。
分區決賽的四支球隊中僅尼克斯輪換較淺,除了五名主力外隻啟用米切爾-羅賓遜和麥克布萊德。這與多支已被淘汰、陣容單薄的爭冠球隊形成鮮明對比,最近的就是掘金。他們的替補席既無法匹配雷霆的深度,也難以彌補阿隆-戈登和小邁克爾-波特的傷病空缺。前MVP球員約基奇在掘金搶七輸給雷霆後指出了這一問題:“蜜桃网在线观看视频顯然需要更多陣容深度。”約基奇表示,“看起來輪換更長、替補席更深的球隊才能贏球,步行者、雷霆和森林狼都是如此。”
陣容深度不僅能應對傷病危機,還提供了陣容搭配和戰術調整的靈活性,這在現代NBA裏愈發重要。雷霆主教練戴格諾特擁有足夠可靠的球員,能根據需求排出大個陣容、小個陣容或極致五小;森林狼既可以用康利這位老將控場收官,也能換上更敏捷的側翼替代這位37歲老將。這並非否認球星仍是分區決賽球隊的核心驅動力,亞曆山大當選了今年的MVP,愛德華茲季後賽場均出戰39.9分鍾,但陣容選擇同樣關鍵。那些過度依賴球星、替補席天賦不足的球隊應當引以為戒,並在休賽期著力補強這一短板。
第三課:東部是否真的有可乘之機?
可能受益球隊:騎士、雄鹿、活塞、魔術、熱火、76人、猛龍、公牛以及任何其他有意明年爭冠的東部球隊
塔圖姆的跟腱手術與凱爾特人即將麵臨的財務清算,共同改變了本賽季及下賽季的東部格局。過去四年間,凱爾特人以去年奪冠和2022年打進總決賽的統治級表現稱霸東部,但明年該分區將呈現群雄割據之勢。
當前的分區決賽隊伍很可能仍是下賽季東部最強戰力,步行者與尼克斯甚至可能在明年再度會師東決。但如果其他潛在東部競爭者通過觀察本輪係列賽,認定步行者和尼克斯不過是紙老虎,他們或許會更傾向於在今夏采取“贏在當下”的策略,趁機搶占東部權力真空地帶。
例如,如果東部看起來仍有可乘之機,即便利拉德遭遇左跟腱撕裂,雄鹿是否會選擇留下字母哥而非交易他?騎士在又一個令人失望的季後賽後,是會維持核心陣容還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魔術是否終於決定圍繞班凱羅和小瓦格納豪賭一把?活塞能否憑借本賽季的成功基礎在休賽期大展拳腳?76人是否會用探花簽換取老將助力,以期迅速重返季後賽行列?
這個休賽期的交易狂潮將有多激烈,很可能取決於競爭對手們通過觀察這輪東部決賽後,對步行者和尼克斯實力做出的最終評估。
第四課:如何保護進攻型後衛的防守短板?
可能受益球隊:騎士、熱火、老鷹、黃蜂、76人、湖人、灰熊
聚焦東部,步行者與尼克斯存在一個共同點:盡管都擁有可能成為對手針對目標的矮個控衛,但兩隊的防守依然穩固。雖然哈利伯頓和布倫森絕非防守悍將,但他們的球隊都配備了三人側翼組合——步行者的內姆哈德、內史密斯和西亞卡姆;尼克斯的哈特、米卡爾-布裏奇斯和阿努諾比。這些球員既能接管最強球員的對位,又能通過輪轉協防彌補薄弱環節。
掌握這一戰術在季後賽至關重要,因為漫長的係列賽正日益演變為針對單點突破的博弈。GeniusIQ網站的追蹤數據顯示,季後賽中後衛每百回合需防守20次擋拆,高於常規賽的15次,這一增幅與近些年趨勢相符。有些後衛難以承受這種防守壓力,無論他們在進攻端貢獻多少得分都會拖累球隊。騎士首輪橫掃熱火期間,加蘭直言球隊的策略就是“針對希羅……專打他們的防守弱點”,希羅則反唇相譏:“不防守的人也沒資格指手畫腳。”
這就不難解釋為何熱火首輪防守效率位列所有球隊最差,而騎士次輪防守效率同樣墊底。許多爭冠球隊都以希羅、加蘭這類進攻型後衛為核心構建陣容,部分球隊正嚐試效仿步行者與尼克斯的“攻守均衡側翼群”模式,如老鷹已為特雷-楊配備戴森-丹尼爾斯、傑倫-約翰遜和裏薩謝等防守資源。其他處境相似的球隊更應研究東部決賽,觀察尼克斯和步行者如何通過團隊輪轉彌補布倫森與哈利伯頓的防守短板。
第五課:為何讓對手頻繁站上罰球線是可以接受的?
可能受益球隊:掘金、獨行俠、公牛、雄鹿、湖人
在16支季後賽球隊中,四支分區決賽隊伍的對手罰球率分別排名第11、12、13和15位。雷霆前兩輪與對手獲得差不多的罰球次數,而森林狼、尼克斯和步行者對手的罰球數均多於自身罰球數。
盡管存在這一劣勢,這些球隊仍在贏球。這或許說明:過度犯規固然有害,但犯規不足同樣不利。這可能意味著防守侵略性不夠,尤其在裁判更傾向於“讓球員決定比賽”的季後賽環境中,雷霆對約基奇的防守就是典型案例。換言之,額外的犯規可能是高強度身體對抗防守必須付出的代價。但若能因此換來更多以幹擾投籃或搶斷終結的防守回合,這個交換完全值得。
本賽季掘金、獨行俠、公牛、雄鹿和湖人的防守效率均處於聯盟平均或以下水平,同時還都是全聯盟最不願犯規的球隊。或許他們應該研究分區決賽隊伍如何運用身體對抗進行防守,即使被吹罰犯規也絕不退讓的防守哲學。
第六課:該如何限製雷霆?
可能受益球隊:任何未來五年誌在衝出西部的球隊
這支雷霆的核心陣容未來必將再次打進分區決賽。盡管擁有季後賽最年輕陣容(平均年齡僅24.6歲),他們已是西部最具統治力的球隊,卡魯索(二月剛滿31歲)是雷霆季後賽輪換中唯一一位超過26歲的球員。
考慮到雷霆現有天賦、海量選秀權和健康的薪資結構,未來數年他們都將製霸西部。因此其他競爭者必須研究能困擾這支奪冠熱門的策略,即便雷霆最終晉級。例如掘金次輪使用的聯防就給雷霆製造了巨大麻煩,森林狼在分區決賽很可能效仿這一戰術。常規賽期間森林狼對雷霆使用了52個聯防回合(雖然戈貝爾和蘭德爾缺席了那些比賽),這個數字是他們對陣其他任何球隊時的三倍。
或許戈貝爾的護筐能力會讓雷霆頭疼。若是如此,擁有文班亞馬的馬刺和擁有祖巴茨的快船等球隊,或許能在未來季後賽借鑒這一經驗。又或者雷霆難以防守體型碾壓他們外線防守者的蘭德爾,那麽像湖人(詹姆斯)和鵜鶘(錫安)這樣的球隊,就可以暢想在潛在季後賽對決中利用鋒線體型優勢對抗雷霆。
坦白說,目前的雷霆天賦溢出,很難預見他們存在長期弱點,但競爭對手必須抓住任何蛛絲馬跡尋找突破口。十年前,西部諸強苦尋無果,始終無法破解連續五年闖入總決賽的勇士王朝。或許需要從現在開始集思廣益,才能阻止又一支王朝球隊的誕生。
第七課:如何最大化角色球員的價值?
可能受益球隊:其他所有26支球隊!
分區決賽的隊伍陣中不乏重磅引援:愛德華茲是狀元秀,霍姆格倫是榜眼秀;布倫森與尼克斯簽下億元合同;哈利伯頓、西亞卡姆、亞曆山大、蘭德爾、戈貝爾、阿努諾比、米卡爾-布裏奇斯和唐斯都通過重磅交易加盟現東家。
但這些球隊輪換陣容的基石往往來自聯盟邊緣。以連續兩年闖入分區決賽的步行者為例,他們自1980年代以來從未獲得過前五順位選秀權。通過將保羅-喬治交易換來奧拉迪波和小薩博尼斯,再用小薩博尼斯換來哈利伯頓,步行者成功完成球星迭代。
更關鍵的是他們在低關注度引援上的慧眼:2020年14號秀內史密斯效力凱爾特人的兩年場均僅4.2分(上場12.7分鍾),通過布羅格登的交易來到步行者後迎來爆發;2020年8號秀托平在尼克斯因蘭德爾的存在始終缺乏穩定出場時間,被交易至步行者後迅速成長為優質替補。
再看西部:納茲-裏德、多特、卡魯索和阿隆-維金斯都從雙向合同開始NBA生涯;以賽亞-喬被裁後才加盟的雷霆;2019年17號秀亞曆山大-沃克在被交易三次後,終在森林狼成長為攻守兼備的關鍵拚圖。而哈爾滕施泰因生涯前三年場均僅4.1分,先後經曆被裁、交易和自由球員市場冷遇。在快船找到穩定定位後,他轉投尼克斯獲得更大舞台,最終於去年夏天與雷霆簽下生涯首份大合同。
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找到了最適合的土壤。除了極少數超巨能在任何環境下閃耀,大多數NBA球員的成就都取決於所處體係與角色定位。競爭對手們應當研究:步行者如何揚長避短地使用托平,雷霆怎樣激發防守型側翼的進攻潛能,這些案例與“陣容深度”一課形成絕佳互補。
在現代NBA的薪資體係下,發掘低成本的潛力股至關重要。無論是讓所謂“水貨”新秀在第二站重生,還是為流浪球員找到歸宿。這對核心陣容已定的爭冠球隊是補強捷徑,對重建隊伍更是提醒:要善用重建期培育寶藏球員。
步行者交易得到內史密斯和托平時並非季後賽球隊;湖人簽下卡魯索時(前詹姆斯時代)還是魚腩球隊,後來他幫助湖人奪冠,又輾轉公牛最終加盟雷霆;雷霆引進阿隆-維金斯和以賽亞-喬時正處於重建低穀,還給了多特作為一名雙向合同球員成長的空間。因此,即便奇才、爵士和籃網等隊距離爭冠還有數年之遙,他們仍可利用這段蟄伏期培育陣容深度,這些拚圖未來有望成為核心球員的左膀右臂。
這正體現了觀察分區決賽的價值:雖然今年季後賽僅剩四支球隊在征戰,但其他26支隊伍都能從中汲取經驗,四強的成功之道為每支球隊都提供了可借鑒的藍本。
原文:Zach Kram
編譯:李太白